裴 炎(194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模范教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F任生物技術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屆、第九屆、第十一屆和十二屆生命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植物基因組學大會組委會委員,中國棉花學會常務理事,《棉花學報》編委等。
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作物遺傳育種》、《棉花》、《生物工程原理》、《分子生物學》、《科技英語》、《生命科學進展》(博)、《農業生物技術》、《免疫血清技術》和《昆蟲生理學》等課程。其中,《分子生物學》獲得重慶市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稱號。
培養了80多名碩士,28名博士,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先后有2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9和2013年),2篇獲全國百優提名獎,5篇博士論文和4篇碩士論文獲得重慶市優秀論文獎。28名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中,1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3人獲重慶市“高等學校巴渝學者特聘教授”,9人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資助”、2人獲“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1人獲“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科研上主要從事棉花纖維發育的分子機理與基因工程育種以及重組殺蟲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高科技發展“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多項!禢ature Biotechnology》、《Plant Journa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80多篇,獲發明專利授權25項。研究成果入選2011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優秀成果,2014年獲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先后還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和重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