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1963—),男,資源環境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F擔任“土壤多尺度界面過程與調控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土壤學報》和《土壤》雜志編委,10余種國際著名刊物特約審稿人。
1993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博士后(2004)與訪問學者(2010)。主要從事界面化學、土壤與環境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長期在資源環境科學和物理學與化學的交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在物理學、化學和土壤學的國際權威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國際發明專利2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新型實用專利1項。
在土壤肥力本質,土壤微觀機制及其宏觀表現和土壤系統功能調控等方向取得的多項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專家評價為原創性貢獻和重大貢獻,包括:(1)在介觀尺度土壤“有機/無機/生物”相互作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土壤有機/無機/生物的界面電場與土壤離子、分子和原子的量子耦合作用,進而發現這種耦合作用控制了土壤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使其成為土壤各宏觀現象發生和土壤生態與肥力功能形成的基礎。(2)將“量子耦合”新理論應用于土壤“有機/無機/生物”相互作用,發現了土壤團聚體形成、穩定、分散,以及水土流失和農田面源污染發生的內在機理。研究發現,基于量子耦合作用的土壤顆粒間的水合排斥力、靜電排斥力、長程分子力、布朗力和耗散力才是土壤中上述重要過程發生的內在動力。(3)將土壤多推動力下的物質傳輸問題與現代非平衡系統的隨機理論相結合,建立了非平衡系統中物質非線性傳輸的“線性”統一性理論。該理論指出,土壤養分物質、污染物質,以及土壤礦物質、微生物和病毒等生物大分子在土壤中傳播的主要驅動力是土壤內部的強大電場。(4)應用數學方法,將納米科學與土壤科學想結合,建立了描述物質固/液界面的新理論,該理論的應用則帶來了物質表面電化學分析技術的突破。在理論上,新理論首次考慮了離子的界面量子耦合這一重要效應對物質界面性質的影響。在技術上,該方法可使表面電位、表面電場強度、表面電荷密度、表面電荷數量和比表面積在一次實驗中同時實現聯合測定。